?
在我國工程類證書體系中,考證往往是從業人員出于職業發展的個人選擇,或是單位對資質的被動要求。多年來,各類證書如建造師、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基本都是“你考不考隨你,查你缺不缺我來”的模式——官方只負責設定規則和監管處罰,并不主動鼓勵大家去考。
但這兩年,注冊安全工程師的情況卻有點不一樣。先是應急管理部連續發文鼓勵持證,再到地方政府主動出臺行動計劃、給予財政補貼、組織集中培訓,官方“帶頭喊話”的現象在證書圈里并不常見。
這背后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
?
過去幾年,注冊安全工程師雖然是強制要求崗位持證的專業之一,但關注度和社會討論熱度都不高,遠不如建造師那樣熱門。然而最近出現了明顯變化:
應急管理局公眾號發布文章,直接鼓勵考注冊安全工程師;
應急管理部發文表態,強調提高基層安全管理水平,點名注冊安全工程師、消防工程師、應急救援員;
地方政府也下場了。以南潯區為例,《注冊安全工程師三年培育行動計劃》不僅提出全員培養目標,還配套報名服務、資料指導、名師培訓,甚至發放補貼、津貼和評優加分。
這種級別的“官媒推動”,在整個工程行業證書體系中是極其少見的。
?
推動這類證書的背后,是國家對安全生產管理能力建設的高度重視。根據應急管理部的數據,企業如果配備注冊安全工程師,建立系統的安全體系,可將事故發生率降低30%至50%。這對于穩定經濟運行、保障生產秩序來說,具有非常實際的意義。
而注冊安全工程師的配備標準,也明顯區別于其他證書。不是按崗位數量、項目規模定,而是按照單位總人數比例來配。例如:某公司有2000人,就必須配備一定數量的安全工程師。人員越多,配證要求越高,這就導致了一個客觀事實——安全工程師的缺口一直存在,且未來只會更大。
?
目前,多數單位安全崗位持證率仍偏低。例如前段時間某大型國有企業Z車集團組織公司內部團報,全公司超過2000人,卻僅有4位注冊安全工程師。公司內部已明確提出要求:今后35歲以上的員工必須考取注安證書,并計劃在幾年內達到配備標準。
另一家J集團同樣如此,持證人數遠遠不夠配額,現在也開始逐批安排內部員工報名考試。這些大公司帶頭推進的背后,是行業正在**從“鼓勵持證”逐步走向“強制持證”**的轉變。
?
正因為缺口大、推進速度快,一些原本不具備入職條件的人,也有機會“抄底進場”。不少企業開始降低招聘門檻,只要有證即可錄用,甚至愿意為持證人提供轉崗機會、安排專項津貼、優先提拔等激勵政策。
對想轉行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一次低門檻、高回報的窗口期。
尤其是建筑、化工、制造、交通、電力等領域,從業人員原本就具備一定工程基礎,再通過系統學習考下證書,進入安全管理崗位的難度并不大。而且安全崗位不靠項目吃飯、工作穩定、待遇逐步上升,是不少人職業生涯中后期的理想方向。
?
過去,考證是為了“規避處罰”,未來,考證更像是在“爭取主動”。注冊安全工程師的現狀清楚地表明,政策的重視、用人單位的推動、社會需求的擴大,正在合力把這本證書推向一個更高的位置。
現在,官方還在用“鼓勵”的語氣,等到哪天變成“必須”,恐怕你想補也來不及。
與其等被動應對,不如趁市場缺口明顯、行業熱度上升、政策支持充足的階段,盡早完成證書儲備,把握住這波職業發展的新機會。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