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工作問題,二姐與父親之間一直有一條看不見的裂痕。大學畢業那年,二姐曾央求父親聯系家族中的一位伯伯,幫她找一份工作。父親曾用同樣方式幫助過村里另一戶人家的女兒成功就業,按理說,自家孩子理應得到同樣關照。可事情臨近時,父親第一次感到躊躇——那份多年積攢下來的情面,在他眼里像攥在手心的救命錢,一旦花出去,似乎永遠失去了。
?
為別人家孩子開口可以無所顧忌,但輪到自己的骨肉,期望的重量讓父親透不過氣。最終,他選擇了沉默,沒有出面。二姐心里的失望瞬間化作悲傷,再演變為憤怒。她哭鬧著,試圖用淚水喚醒父親的愧疚,但發現無用后,淚水最終絕望地墜落。自那時起,二姐與父親之間的裂痕便一直存在。多年過去,每當生活遭遇困境,她總會提起往事,好像怕家人忘記那段傷痛。細細觀察可以發現,她的抱怨并非單純為往事耿耿于懷,而是在用過去的傷痛“懲罰”父親當年的無情。
?
不久前,類似的場景再次上演。二娘家的小女兒實習期遲遲找不到工作,二娘焦急萬分,打電話給在超市上班的三姐,希望她能幫忙推薦一個崗位。三姐苦笑,無奈地解釋自己只是普通員工,又不是超市老板,哪里有能力安排職位?二娘顯然不信,她翻出三姐曾幫表妹找工作的事,質問為什么表妹可以,堂妹卻不行。三姐耐心解釋,當年只是趕上春節旺季,超市崗位恰好有空缺,她只是順勢幫忙,如今淡季崗位飽和,自然無法額外提供機會。可二娘堅持己見,面子心態讓解釋顯得蒼白無力。最終,三姐的拒絕又引發二娘的不滿,當年的二姐與父親的情景似乎重演。
?
經歷這些事情后,家里人對托關系找工作愈發排斥。既不想成為關系戶,也不想為別人制造關系戶。在職場中,理想狀態應是公平競爭、靠實力取勝,但現實卻并非如此。關系戶的存在不斷沖擊公平的環境,努力與規則有時被人情輕易打斷,有些人即使付出,也難以在這樣的環境中獲得應有回報。
?
一旦規則讓位于人情,努力的價值似乎被削弱。然而,這并非偶然,而是在特定社會經濟環境下長期積累的結果。經濟下行、就業壓力增大,托關系找工作的現象只會愈加普遍。與其糾結這種行為對錯,不如選擇自己的道路:認同這種價值觀的人,應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不斷提升能力;不認同的人,則應離開,尋找公平的環境,把自我成長作為解決問題的核心。信息發達的今天,才華無法被掩藏,找到并培養它,終有一天會得到回報。
?
對于同齡人而言,他人的幫助最多只能伴隨一程,真正能依靠的,始終是自身的能力與努力。職場與人生,最終的靠山只能是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保障。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