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部最近安靜得有些詭異。
打印機的咔咔聲,在空蕩蕩的辦公區顯得特別突兀。茶水間里,誰也不再大聲聊天,只有偶爾傳來幾句低聲耳語:
“聽說上個月有項目被砍了。”
“好像招標預算收緊,我們這邊要縮編?”
沒有人敢確認消息,也沒有人敢問主管。所有人都裝作若無其事地繼續畫圖,但心里的警報已經響起。
我電腦桌面上那幾個“審批中”的項目單,紅字閃了整整一周也沒動靜。這種停滯的狀態,比甲方改圖還令人不安。明面上,大家都在干活,實際上,更多人心里已經開始準備“Plan B”。
裁員沒有正式通知,但氣氛早已變了。以下是我在設計部門看到的五種典型反應,也許你也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
他最近經常以“家里有事”“臨時請個假”等理由離開辦公室。沒人點破,大家心里都明白:多半是在外面面試了。
私下聊天時,他會假裝隨意地說一句:“最近聽說建筑行業也不太景氣了吧?”但話語間分明藏著試探。他正在為轉職鋪路,同時想知道,自己要跳出去會不會只是換個坑。
這種人看起來最理智,提早做準備,未雨綢繆。但也說明他對現在這家公司,已經沒有安全感了。
?
原本工作節奏正常,但這段時間他開始主動加班,做了一堆所謂“設計規范流程梳理”“圖紙出錯分析報告”,還把之前的設計圖一頁頁重新整理歸檔。
乍一看像是積極工作,其實大家都知道,他只是想通過“看起來很努力”來爭取留下。真正能決定命運的,并不是這些包裝出來的忙碌,而是項目是否還在、客戶是否還買單。
但人到了不安的時候,總是希望靠可見的行動來緩解內心的焦慮。哪怕這些忙,只是做給別人看的。
?
午休時間,他刷手機刷得特別快,屏幕上偶爾閃過“UI設計培訓”“建筑可視化課程”“BIM實操班”。
他知道自己這個階段若真的失業,靠以前那點施工圖經驗,未必還能找到同樣的工作。于是他猶豫著要不要去學點新東西,拓展一條備選路線。
但矛盾也寫在臉上:既擔心學了沒用,又害怕不學更沒出路。這類人其實代表了設計行業中年人群體的集體焦慮——技能升級,來得太慢,行業淘汰,卻太快。
?
他是少數看起來不慌不忙的人。原因也簡單:“手上有點存款,理財、基金、存股也有收益,真要裁了還能撐幾個月。”
這種人平時不顯山露水,也不多話。出了事,也有底氣不慌亂。大家都羨慕他,覺得他“有準備”。但誰知道他是否也承擔著房貸、家庭開銷的雙重壓力?
能在風暴前沉得住氣,固然令人佩服,但這份淡定是建立在多年積累上的——這是另一種無聲的職場實力。
?
他每天依舊按時上下班,接圖、畫圖、發圖,一切看起來正常,卻沒有任何動作去做準備。沒有更新簡歷,沒有學習新東西,連人力資源網站都沒打開過。
他不是不知道危險臨近,只是選擇性忽略,仿佛這樣事情就不會發生一樣。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但在現實中,最怕的就是這種“等安排”的心態。對中年設計師來說,離職之后再重返職場,談何容易?如果不主動出擊,只能被動挨打。
?
我還在崗位上,每天也畫圖,也開會,也催審批,但我知道自己心態已經變了。我開始盤點賬戶里還有多少現金,寫下每月必須支付的項目:房貸、孩子學費、水電煤。
我也悄悄打開了建筑設計招聘網站,雖然沒有投,但履歷更新好了;我也關注了兩個線上課程,雖然還沒下決心報,但已經加入了收藏夾。
我不確定自己是哪一類人,但我知道我不能什么都不做。與其等著被推著走,不如自己先做準備。
?
你可以問自己下面這些問題——
賬戶上的現金可以撐多久?
是否列出必付支出清單?
簡歷是否更新,隨時可投?
是否考慮過轉行或職訓?
裁員當天,如果真發生,你知道第一步要做什么嗎?
如果這些問題你大多數都還沒有答案,那就說明準備度還不夠。
?
施工圖設計這個行業,不像以前那么穩定了。項目數量下滑,甲方預算緊縮,AI和自動化也逐漸蠶食傳統技能價值。
裁員可能還沒來,但大家心里都明白,任何一波調整,設計部門總是首當其沖。
面對風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有人選擇提前布局,有人陷入忙碌假象,有人盲目樂觀,有人開始試探轉型。
你是哪一種人?又準備得如何?
檢視自己的現狀,寫下自己的清單,也許就能在動蕩來臨前,保住底氣與方向。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