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交媒體上,“建筑毀一生”“設計狗不如外賣員”等話題頻頻登上熱榜,看似調侃,實則句句扎心。這不是情緒化輸出,而是被現實狠狠打臉后的無奈與清醒。
如果你還沒入行,請認真讀完這篇文章;如果你正掙扎在建筑行業,請不要麻木,更別再一味忍耐——因為,清醒地認清現實,是自我保護的第一步。
?
建筑設計這個專業,聽起來高大上,是父母眼中“正經體面”的職業。可真正走進行業,才發現這是一場低回報的馬拉松。
據筑招網2023年數據,全國建筑設計師平均月薪約為6000元。這不是極端樣本,而是統計數據下的“平均水平”,而許多剛畢業的新人,起薪更低,僅有4000元出頭。
與此同時,每周工作50小時以上是常態,項目高峰期甚至通宵達旦、無休無止。平時白天畫圖、晚上改圖、周末還要陪加班,工資低、節奏快、強度高,長期處于高壓邊緣狀態。
而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很多崗位在工資之外沒有年終獎、沒有加班費、沒有晉升通道。
對比同樣是高強度行業的互聯網與新能源領域,建筑設計師的“性價比”簡直慘不忍睹。
?
建筑行業并不是不需要人才,而是結構性失衡到了極致。
一方面,高校建筑類專業不斷擴招,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等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人數逐年上漲;另一方面,真正具備產值的建筑設計單位在緊縮人力、壓縮成本——
據教育部2022年數據,全國建筑類畢業生的整體就業率不到70%,明顯低于其他工科類專業。而根據中國建筑學會的調查,建筑行業從業人員年離職率超過20%,穩定性差,流動性高,說明許多從業者干不過三年便選擇離開。
活少人多,是最大的問題。一個項目,甲方壓價,設計院再壓價,最終由一個年輕設計師獨立承擔數十張圖紙,毫無團隊支撐。專業素養高者未必能勝出,關系和資源才是核心競爭力。
?
建筑行業為何戾氣重、怨念深?不是從業者矯情,而是行業確實在下行通道上越陷越深。
來看幾個觸目驚心的案例:
1.2022年杭州某知名裝修公司“名家工坊”因欠薪跑路,大量員工維權無門;
2.2023年初,北京一家乙級設計院被曝出“1萬塊加盟費騙局”,無數加盟設計師被騙得血本無歸;
3.各大社交平臺上,“加盟設計公司”“合作共贏”廣告滿天飛,實為專騙剛畢業的小白設計師。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中小型民營設計公司在行業寒冬中“以不變應萬變”:項目壓榨員工、不簽合同、延遲發薪,已經成為灰色常態。
而你看到的那些“設計大師”“知名建筑師工作室”,背后往往有一個龐大的剝削鏈條——幾名主創負責簽字,其余全靠“廉價勞動力”拼命加班撐場面。
?
越來越多建筑人,選擇了體面地離開。
有人去考公務員、選調生,圖個穩定;有人轉向新能源行業,尤其是光伏、風電、電力系統;還有人干脆轉行到IT領域,重新學習編程、產品設計、用戶體驗等技能。
為什么?因為現實擺在眼前。
1.光伏行業2023年薪資中位數超過8000元,獵聘網數據顯示,企業急缺項目開發、系統設計、運維管理等人才;
2.電力系統單位薪資穩定、編制待遇完善,成為工科背景學生轉型首選;
3.就連“培訓轉碼”的IT行業,都因其高薪高成長性吸引了大批建筑背景從業者。
他們的共同點:愿意從零開始,但不再為“情懷”買單。
?
很多人仍心懷熱愛,認為“做建筑是一種理想”,但殘酷的是:這個行業對熱愛沒有任何溫柔。
1.那些大師工作室的“情懷”,最后都變成了實習生加班到凌晨的苦勞;
2.投標公司天天做方案,結果是“方案狗”一干就是五年,連一個施工圖都沒畫過;
3.民企許諾的“高薪”只是PPT上寫得好聽,時薪換算下來,還真不如去送外賣、跑快遞。
更現實的是,**行業寒冬不是“短期陣痛”,而是長期結構性下行。**2023年,企查查數據顯示,全國倒閉的裝修公司超過5000家,直接影響的就是設計崗位與上下游就業市場。
?
這篇文章寫得或許有些冷酷,但我希望它能成為一次提醒:
建筑不是你的人生全部,你的人生也絕不該被困死在建筑里。
不是說建筑行業沒有希望,而是它的門檻越來越高、資源越來越集中、普通從業者的成長路徑越來越窄。如果你沒有背景、沒有資源、沒有超常的抗壓能力,那早做打算,是對自己的負責任。
不是放棄理想,而是換一個能養活理想的方式。
別再相信“堅持就是勝利”——面對行業潰敗,最可貴的是覺醒,而不是盲目堅持。
?
如果你已心力交瘁,那么退坑就是救贖;如果你還在猶豫,那就試著走出去看看別的行業風景。
每個選擇清醒退出的人,都不是失敗者,而是值得尊敬的勇士。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