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建筑行業一直被認為是經濟大環境的重要支柱之一,承載著大量的就業機會與發展空間。然而,進入2025年,這一行業的“熱度”正悄然發生變化。一方面,大批項目收縮、企業裁員、資質注銷頻頻出現;另一方面,新型建筑技術崗位卻愈發受到青睞。建筑行業到底還是不是熱門行業?筑招網小編將從多個維度揭示真實的就業現狀。
?
目前,傳統建筑崗位(如土建施工員、安全員、預算員等)的招聘數量和薪資水平出現明顯下滑。在不少建筑企業中,原本基層崗位的需求開始減少,原因不僅在于房地產投資趨于保守,也與建筑類高校畢業生數量連年增加有關。很多剛畢業的學生進入崗位后發現,月薪只有四五千元,常年奔波在施工現場,職業發展路徑模糊,轉行者逐年增多。
尤其在中小型建筑公司,大量施工項目的停滯讓企業人力成本承壓,不少人即便入職也只能簽短期合同,甚至面臨項目中斷后“被待崗”的尷尬局面。對于期望在一線城市穩定就業的人來說,建筑行業的門檻并不低,而留下來的空間也日益緊縮。
?
雖然基礎崗位受限,但在數字化、綠色建筑、智能建造等領域,技術型崗位的需求正在上升。比如熟練掌握BIM建模、智慧工地系統集成、綠色建筑評估的工程師,其招聘崗位穩定、薪資水平也更具競爭力。一些大型設計院、施工總包單位,更愿意為具備復合型能力的技術人才支付高薪。
目前,建筑行業對單一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正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對跨學科人才的強烈需求。例如,懂結構又會建模,既能做現場管理又能獨立與甲方溝通的復合人才,不僅更容易獲得面試機會,也更容易獲得提拔空間。對于建筑類學生和從業者來說,學習新技能成為突破瓶頸的關鍵。
?
建筑行業不是“整體退熱”,而是“冷熱分明”。一些受房地產政策調控較大的領域(如住宅類項目、城中村改造)出現明顯萎縮,但像市政基礎設施、舊城改造、地下空間開發、軌道交通等項目仍在穩步推進。例如,城市更新類項目對規劃、景觀、市政設計等崗位依然需求旺盛;新能源產業鏈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風電、光伏施工類崗位的持續擴張。
此外,一些海外工程項目也在吸納國內建筑人才。中資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項目增加,推動了大量建筑工程師走出國門。這類崗位雖然存在語言、環境等適應問題,但薪資普遍較高,待遇優于國內平均水平。
?
不少建筑設計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反映,求職階段投遞簡歷的命中率不高,入職后薪酬也低于預期。究其原因,教育與市場需求之間的脫節是關鍵。一方面,學校教育依然以傳統設計課程為主,很多畢業生缺乏項目經驗和軟件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企業在招聘時更看重實操能力、項目經歷和多軟件協作能力。
目前,企業傾向于招聘“即插即用”的工程師,而非需要長期培訓的應屆生。在這種背景下,沒有實習經歷或技能短板的畢業生在求職市場中處于明顯劣勢。因此,在校期間積累實操經驗、掌握行業主流軟件(如Revit、Navisworks、Lumion等)顯得尤為重要。
?
盡管目前建筑行業面臨諸多挑戰,但它仍然是一個具有長期生命力的行業。國家重大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保建設等離不開建筑力量。從業者若能順應行業轉型趨勢,不斷優化知識結構、拓寬職業路徑,依然能在建筑行業中謀得一席之地。
不過,盲目入行、靠“熬資歷”混日子的做法已經難以行得通。建筑行業早已不再是“鐵飯碗”,市場規律主導著用人方向,真正具備項目管理能力、技術整合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的人才將脫穎而出。
?
建筑行業并未“徹底退熱”,但確實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轉變。從高強度低收入的傳統崗位,到融合數字技術的新型職能崗位,行業熱度的表現形式已經發生改變。對于求職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問“這個行業是否熱門”,而是要判斷“自身是否具備行業所需能力”。唯有認清現實、適時調整、主動學習,才能在這個轉型中的行業中抓住機會,實現職業突圍。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