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22年,就有人說:“今年已經是建筑行業未來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當時很多人只是笑笑,覺得話未免太悲觀了。畢竟那個時候,項目雖慢但還能推進,大多數人還能按時拿到工資,只要肯堅持,生活還能維持。
可轉眼幾年過去,那句“今年最好”的預言似乎越來越真實。項目越來越少,人員越來越冗,設計院、施工單位、開發商接連壓縮成本,降薪、裁員、停工已不再新鮮,很多人終于明白:最難的,或許還沒到頭。
?
為什么明明已經這么難了,還說今年可能是“最好的一年”?
并不是悲觀地唱衰,而是現實讓人不得不清醒。
建筑行業歷來是周期極長的行業,十年一個輪回并不夸張。這兩年,不少從業者依然懷有期待,希望等一等,市場就能回暖??山Y果往往事與愿違:項目遲遲不啟動,回款問題層出不窮,就算真等到復蘇,可能那時我們早已無力重新登場。
一位朋友失業后干脆去擺攤賣早點,雖說清苦,但起早貪黑也能糊口養家。他說:“最起碼不用求人、不欠賬,活著就有盼頭。”
比起那些整日等待項目啟動、工資發不下來的人,他反而多了幾分踏實。
很多工程人仍困在行業的迷霧中,迷茫、彷徨、焦慮,但我們能等的時間不多了,現實逼得我們必須改變。
?
過去十多年,全國上下大興土木,高速發展確實帶來了巨大的機會,也吸引了無數人投入到建筑行業。但正如“物極必反”的規律所示,過快發展也埋下了不少隱患。
在那段時間里,設計院、施工單位一窩蜂擴招,項目不問質量先搶進度,低價中標、惡性競爭成了常態。很多企業透支了信用,很多從業者則透支了身體。
等到項目緊縮、土地出讓放緩,整個行業的風險集中爆發。項目斷、資金斷、崗位斷,留下的是一地雞毛。如今項目減少,而人還那么多,供需失衡之下,必然有人被迫出局。
?
很多人不信建筑行業真的會持續低迷,但只要去城市邊緣走一圈就明白了:一幢幢空置的高樓,入住率低得嚇人;配套設施難以為繼,商超、學校、醫院遲遲建不起來。
房子不缺,人不買,開發商不建——鏈條斷了。
更現實的是,居民的消費能力也在下降,錢難賺,消費趨于保守,房產也從過去的“保值資產”變成了“負擔”。
過去是“有房就有人買”,現在變成“有房卻無人住”。建筑行業作為支撐城市發展的重要一環,自然也受到了沉重打擊。
?
建筑行業從不輕松。過去熱火朝天,現在冷冷清清,留下來的多半是無路可退的中年人,離開的則是無法等待的年輕人。
每一個還留在行業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有的是責任,有的是不甘,有的只是暫時找不到更好的方向。
但無論留下還是離開,目的都一樣——過上更好的生活。
有人離開崗位轉身創業,有人回到老家重新開始,有人轉行到地產、基建以外的行業,還有人依然選擇咬牙堅持。沒有對錯,只有選擇。
我們無法決定行業的方向,但我們能決定自己下一步往哪里走。
?
現實確實很殘酷,但放棄思考更可怕。
這個時代,不再是“熬一熬就有項目”的時代,也不是“靠證書吃一輩子飯”的時代。我們要學會接受“行業不好”的現實,也要學會尋找新的突破點。
不管是繼續在建筑行業深耕,還是選擇跨行業轉型,提升認知和能力始終是根本。
別怕從頭再來,也別嫌起步太晚。與其空等機會,不如先動起來。
正如那句話說的:樹挪死人挪活,天無絕人之路。
只要我們愿意前行,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