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盛夏,房地產這列曾經狂飆突進的過山車,已徹底駛入低谷。而曾經緊緊扒在車尾的建筑設計院,正一個個被甩出軌道,站在行業風口浪尖的建筑設計師們,如今面臨的處境,比想象中更加艱難。
?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爆料稱,廣東某大型建筑設計院自7月1日起施行“末尾輪休考核制度”——每月從設計部門精準“點殺”1至2名員工,強制輪休三個月,半年時間已有十多位設計師被迫“待崗”。而這套“考核機制”,已然把早已身處寒冬的設計師,推向更深的生存邊緣。
據了解,此次輪休政策僅針對設計部門一線員工實施,總工、總監、項目經理等中高層人員則被豁免考核,仿佛行業下行時那柄無情的刀,永遠首先揮向基層打工人。至于領導層的“貢獻”與“價值”,依舊是個未解之謎。
?
而這套末位考核制度的執行方式堪稱嚴苛:第一關是人力資源部門抓考勤,遲到早退、請假、加班一清二楚;第二關由總工評分工作質量,一旦對技術圖紙或設計方案不滿意,就可能影響評價;第三關則交由項目經理打分,主要考核任務完成進度和團隊配合度。三道評估接力,一環扣一環,不留退路。
?
最令人寒心的是輪休期間的薪酬安排。該設計院采用業內常見的“低基本工資+項目提成”薪資結構,而輪休期則只發放80%的基本工資——換算下來,僅兩三千元的底薪被再度壓縮,最終到手的收入甚至比不上日夜奔波的外賣員。
?
更諷刺的是,即便身處輪休狀態,員工仍需“隨叫隨到”,形同“人形U盤”——用時插上,閑時拔掉。項目急了要頂上,日常卻不安排正式工作,一旦進入“輪休黑名單”,幾乎等于被邊緣化。長期在這種狀態下徘徊,任誰都難免身心俱疲。
?
房地產熄火、基建放緩,傳統建筑設計院正在經歷一場空前的行業洗牌。很多企業嘗試轉型,但面對既有體量龐大、管理滯后、人員冗雜的現實,轉型更像是一艘巨輪試圖掉頭,難上加難。
?
有人選擇留下來,咬牙堅持,期待行業回暖;也有人已經悄然離開,轉投景觀、室內、幕墻、施工圖深化、電商建模、AI可視化、可持續建筑等新興方向;還有一部分人,索性徹底“轉行”,投身教育、產品經理、UI設計甚至考公考編,離開這條早已滿是暗礁的職業航線。
?
毫無疑問,如今的建筑設計行業已非黃金年代。它不再是光鮮亮麗、天馬行空的理想職業,而是一個靠“熬”和“改”才能活下來的現實戰場。能留下的,必然是忍者、強者、幸存者。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寒冬里,沒有救世主,只有主動求變的勇士。
?
對設計師而言,等待復蘇或許不是最優解,更換賽道、掌握多元技能、盡早“上岸”,才可能在風暴中心重新找到立足點。這場行業寒潮,注定只屬于有勇氣的人。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