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江寧區農業農村局發布的一項特殊招標引發了公眾關注。一家名為南京建涵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的企業中標了一項總金額達91.5萬元的“野豬防控技術服務”項目,目標為一年內捕獲不低于300頭野豬。令人意外的是,該公司中標后卻選擇了主動棄標,引發了輿論熱議和對項目本身合理性的深層討論。
根據官方發布的招標公告,江寧區近年來面臨嚴重的野豬泛濫問題。據相關統計,江寧區擁有林地面積約343平方公里,野豬種群數量估計高達700頭,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47至2.72頭,遠超南方丘陵地區每平方公里2頭的生態承載標準。野豬頻繁出沒,既破壞農田作物、生態環境,也對人身安全帶來潛在威脅。為科學控制野豬數量,江寧區農業農村局決定通過政府采購形式,引入專業團隊對野豬進行捕捉與無害化處理。
?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預算金額為91.5萬元的野豬防控項目最終由南京建涵工程咨詢有限公司中標。然而,中標公告發布不久,該公司卻選擇主動放棄中標資格。表面上看,這是一家工程咨詢公司,參與野豬捕捉工作本就顯得有些“畫風突變”,但真正導致棄標的原因則是人手和專業能力上的不足。
據知情人士透露,江寧區農業農村局對該項目有嚴格的執行標準:不僅要求野豬被成功捕捉,還需在山地環境中將其完整運輸至山下,并送至指定的焚燒廠進行無害化處理。相比其他地區采取的“就地掩埋”方式,這一處理方式標準更高、流程更復雜。
而中標企業在項目實施籌備過程中發現,組織具備山林作戰能力的專業捕獵人員,配合野豬搬運、運輸及后續處理環節,所需人力物力遠遠超過自身承載能力。換句話說,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出方案+監督執行”的工程咨詢項目,而是需要“下場打仗”的實操項目。在無法滿足實施要求的前提下,公司最終選擇了棄標,以免承擔履約風險。
?
這起“咨詢公司抓野豬”的事件迅速登上網絡熱搜,引發網友調侃“干工程抓野豬兩手抓”,也引發了對政府采購標準、項目適配性和執行可行性的深層討論。一方面,江寧區農業農村局對野豬治理設定的高標準體現了公共管理的科學與規范;但另一方面,將執行難度極大的實務性任務外包給專業性并不匹配的公司,也暴露出中標單位資質審核與評估機制的漏洞。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最低價中標”與“最高標準執行”之間往往存在結構性矛盾。類似生態治理類項目,不能僅以價格作為評標核心,更應重視投標單位是否具有匹配的執行能力和過往經驗。
“91.5萬元抓300頭野豬”本意在于解決公共安全隱患,卻因企業資質與能力不匹配而半途而廢。這不僅是一場荒誕新聞的爆點,更應成為公共采購制度與生態治理實踐中值得反思的案例。未來,政府在制定采購項目時,除了明確高標準,更應在招標階段加強對執行能力的評估,真正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效率最大化。對于企業而言,也應量力而行,避免盲目參與高難度項目,以免引發不必要的信任與資源浪費。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