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合肥建工集團的員工陸續收到短信通知:自2025年8月31日起終止勞動合同,工資結算至當日,并將依法支付經濟補償。這條簡短的信息,標志著一家擁有67年歷史的地方國有建筑企業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早在2025年3月,這家企業就因深陷債務危機,被法院裁定啟動破產重整程序。申請人不僅包括合肥建工的母公司安糧控股,還有兩家下游建材公司。它們一致指出,合肥建工已無法清償到期債務,且無力恢復償債能力,因此請求法院予以清算。而安糧方面則認為企業尚有重整價值,最終法院決定受理重整申請。
?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合肥建工的資產總額為127.3億元,負債卻高達162.29億元,凈負債超35億元,嚴重資不抵債。這家企業的前身是合肥市建工局,成立于1958年,后經歷數次重組與改制,于1991年正式以“合肥建工集團有限公司”注冊。2008年并入安徽安糧集團,2018年成為大型央企成員,但控股權依舊歸屬于安糧控股,而實控人則是省級國資部門。
?
企業最終走向破產,根源在于其與恒大的高度綁定。在房地產高速擴張時期,合肥建工與恒大深度合作,大量項目采取墊資建設的方式推進。最嚴重時,恒大項目墊資比例超過70%。然而自2021年恒大爆發流動性危機后,大量工程款無法回收,合肥建工也隨即陷入資金鏈斷裂的困局。有內部人士直言:“當年對恒大太信任,墊得太狠了?!睋嘎叮瑑H因恒大項目導致的直接壞賬就高達2.7億元。
?
2024年初,合肥建工曾發布內部通知,安排大批員工待崗,稱因受恒大及整體行業影響,公司經營困難,自3月1日起暫停部分崗位,工資按當地最低標準發放。這一安排引發員工焦慮,也表明企業現金流已捉襟見肘。待崗制度并未帶來實質改善,反而讓員工對公司失去信心。進入2025年,隨著重整申請的受理,公司管理權移交至指定管理人,員工解約成為必然結局。
?
合肥建工的重整并非孤例。近年來,多家知名建工企業接連陷入危機。江蘇建工因債務超過180億元進入重整程序;西安建工則因違約未能按時兌付本息;廣西建工、天津建工等也頻頻傳出資金斷裂、項目停擺的消息。這些建筑企業曾是地方龍頭,背靠國資平臺,參與大量政府工程項目,幾乎都擁有特級施工資質,但面對行業周期性下行與房地產資金斷流,依然無法幸免。
?
根本原因有三:其一,高杠桿模式長期依賴墊資承接工程,尤其是與大型房企合作時,不計成本搶項目,形成“先干后收”的現金流結構,一旦甲方出問題,工程款就變成呆賬;其二,部分國企混改后管理失序,內部權責不清、整合不力,甚至出現大量低效資產、內斗與離職潮,企業運營陷入混亂;其三,大環境變化劇烈,房地產行業從黃金時期驟然進入下行周期,政策趨緊、融資收縮、原材料漲價等因素疊加沖擊,壓縮企業利潤空間。很多建筑企業已將“保本接單”視為理想狀態,“活著”成為最現實的目標。
?
合肥建工曾是安徽省乃至中部地區頗具代表性的施工企業,參與建設多個地標工程。然而,即便有多年積累的技術與團隊,也無法抵御資金風險的集中爆發。隨著破產重整的推進,員工將陸續退出、項目逐步清盤、債權人進入清算流程。盡管法律程序尚未結束,但這家企業的實質性運營已基本停滯。
?
員工解除勞動合同雖然表面平靜,但背后牽涉的是數千人的生計安排與職業前景。根據通知安排,工資結算至8月31日,補償將依據《勞動合同法》標準發放。是否能按期足額支付,將取決于后續重整資產處置與債務清償情況。對員工而言,這是一次無奈的職業中斷;對行業來說,這是一個明顯的轉折信號。
?
一個重要的警示是,建筑企業不能再依賴過去“以規模為榮、靠墊資發展”的舊路徑。風險管理、合同回款機制、項目收益評估、客戶信用審查等環節都需要系統優化。尤其是在房地產行業恢復尚未明朗的背景下,必須提高自身抗風險能力,防止“甲方跑路、乙方崩盤”的鏈式傳導。
?
合肥建工的結局,是一面行業鏡子,也是一道制度命題。它暴露出的是行業經營模式的脆弱性、企業風險管理的短板,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的種種漏洞。未來建筑業要想活得更久、走得更穩,必須擺脫過度依賴大房企的思維模式,從“拿項目”轉向“拿利潤”,從“拼規?!鞭D向“控風險”。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