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行業,求職競爭從來都不輕松。一份設計崗的簡歷,HR可能一天收到上百份;一個工地管理職位的空缺,往往引來幾十人投遞。面試,成為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一環。
但是,無論你是經驗豐富的建筑師,還是剛畢業的工程新人,很多人對“面試成功”的理解其實存在偏差。不是你答對了幾個標準問題,也不是你穿得多專業、聲音有多堅定——真正決定你能否打動面試官的,是一個更深層次的能力: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與此同時,這份覺察力不僅適用于求職者,對于企業里的面試官同樣重要。如果你是項目經理、所長、技術總監,也需要反思一個問題:你真的知道如何選人嗎?你是否只是“草草聊聊”,就倉促下決定?如果是,那你可能正在制造企業人力資源的隱患。
?
一、建筑人找工作的底層邏輯:你越了解自己,就越容易被看見
根據招聘行業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名求職者從投遞簡歷到成功入職,平均要經歷6到9個月的時間,期間要面試十幾次甚至數十次。如果你在找工作,是否曾有以下困惑:
“我簡歷那么強,怎么又沒通過?”
“我覺得自己發揮得不錯,為什么被刷了?”
“是不是我不夠外向,不會‘包裝’自己?”
其實,很多求職失敗,并不是能力不夠,也不是不努力準備,而是——你不清楚你給面試官留下了什么印象。
自我覺察,就是指你能否清晰地認知自己的特長、風格、動機,以及你在別人眼中的模樣。換句話說,你自己以為的“你”,和別人看到的“你”是否一致?
在建筑行業,尤其如此。一份項目管理工作,需要溝通、統籌和抗壓;一個結構工程崗位,需要嚴謹細致;一個施工崗,需要執行力和安全意識。你是否真正明白自己的優勢是否匹配這份工作?你的表達是否讓人看到你能“落地”這些能力?
?
二、自我覺察不是雞湯,是你真正的“求職利器”
你可能會覺得:“自我覺察聽起來像心理學,不太實用。”但其實,它非常具體,甚至可以“訓練”。
比如,在求職過程中,這些環節本身就是建立自我覺察的好機會:
更新簡歷時,你要回顧自己做過什么、擅長什么、想往哪個方向發展。
練習面試問題時,你需要思考:“我說的話是否反映了我真實的風格和價值觀?”
寫求職信時,你要回答:“我為什么想進這個企業、為什么適合這個崗位?”
這些都不是在“包裝”自己,而是在挖掘并表達你最真實的職業畫像。而“真實”本身,就是最有說服力的競爭力。
有研究顯示,具備自我覺察的人往往更有信心、更清楚目標、更懂得調節自己情緒與表達方式,這會讓你在面試中更放松、更自然,同時更能建立信任感。
?
三、外部與內部的雙重覺察,才是面試的高階打法
自我覺察有兩種維度:
內部自我覺察:你是否了解自己的職業目標、價值觀、行為風格?
外部自我覺察:你是否知道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么樣的人?你是否能理解面試官對你的印象和反應?
舉個例子:你可能在施工現場管理方面經驗豐富,擅長溝通,但在面試中總是一臉嚴肅、言語生硬,這就會讓面試官誤判你不夠有親和力,可能不適合帶團隊。
反過來,如果你表現得過于輕松、只談“合作多愉快”,卻忽略了展示你的技術能力和責任感,面試官可能會覺得你“能說不能做”。
掌握自己的面試風格,并能根據不同崗位適當調整表達方式,是面試成功的關鍵。
?
四、給招聘官的建議:別再說“我只是想找個人”,你是在決定企業的未來
很多建筑公司的用人主管,會把面試當作一場隨意的“聊天”——“我就是看看感覺”、“聊一下就知道行不行”。但這個心態,其實是對自己和公司都不負責任。
請你記住一句話:你不是在找一個“人”,你是在決定一個項目能否順利推進、一個團隊能否穩定運轉。
數據顯示,一次錯誤的招聘可能導致公司損失1.7萬到22萬元不等的成本,包括培訓成本、項目延誤、人力重招、團隊磨合問題等。
而造成錯誤招聘決策的根源,往往是兩個問題:
面試過程沒有標準流程,太隨意;
面試官缺乏自我覺察,容易受偏見干擾。
?
五、面試官也要“自我覺察”:你不是天生會選人
招人是項專業技能,不是你資歷夠、職位高就能自動掌握的。很多建筑公司中層甚至高層領導,年年做項目沒問題,但面試新人卻漏洞百出,常見問題包括:
面試問題毫無準備,全靠臨場發揮;
過度依賴“第一印象”,認為“看眼神就知道靠不靠譜”;
對“跟我合不合拍”過于敏感,容易陷入“似我效應”誤區;
不同面試者提問不同問題,導致評估標準混亂;
不記錄、不回顧,拍腦袋決定錄用或淘汰。
這些行為,只會讓你錯過真正優秀的人才,或者招來一個與你預期不符的人。
建議如下:
建立統一的面試流程與問題清單,確保每位候選人都接受公平評估;
提前寫下對崗位的期望標準,明確你真正需要的能力,而不是“感覺對了就錄”;
了解自己的面試偏好與盲區,例如你是否過分偏愛外向型候選人?是否容易忽略那些說話不多但實干型的人?
安排“責任伙伴”參與面試,提供第二視角,幫助你做出更客觀判斷。
?
六、真正優秀的面試官,懂得傾聽,也懂得修正自己
你可能會覺得:“我面試的經驗已經不少了。”但現實是,你的求職者面試經驗,可能比你還豐富。
一個正在找工作的建筑人才,可能在半年內面試了幾十家公司,和HR、項目經理、技術總監都聊過;而你,可能一年只面試三四次。換句話說——你在“選人”這件事上,并沒有比對方更有經驗。
你擁有決策權,這很重要。但權力并不代表專業,你依然需要不斷練習、反思與修正,才可能成為真正有判斷力的面試官。
?
七、不管是求職者還是面試官,真正的差距是“看不見”的那部分
建筑行業講究“看得見的成果”:圖紙、工程量、進度表、施工記錄。但在面試這個環節,真正決定成敗的,是看不見的東西:認知、自省、溝通、表達、理解,以及對彼此角色的尊重。
對求職者來說,提升自我覺察,是你突破面試瓶頸的第一步;
對面試官來說,建立面試流程、練習提問、審視偏見,是你選對人的根本保障。
如果你能在每次面試前,先問自己一句話——
“我真的看清楚了對方,也看清楚了我自己嗎?”
那你已經贏在大多數人前面。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