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建八局工作五年,月薪過萬,本該是許多建筑工程專業畢業生夢寐以求的職業狀態。然而,現實卻讓許多人陷入迷茫與焦慮。不是因為收入不夠高,也不是因為平臺不夠大,而是因為“裁員”這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開始逼近每一個打工人。
?
近日,一位中建八局員工的母親在抖音直播中與好學長連麥,聊到自己孩子的工作情況——公司是八局旗下一個在號碼公司里也算排名靠前的二級單位。今年已是工作第五年,成為了公司的正式自有員工,每月收入過萬。但最近,公司因為項目不足、人力冗余,開始了裁員動作。這位員工成了“待宰的牛馬”之一,每天加班到晚上十點,一個月休息不超過兩天,依然擔心自己會被清退。
其實,這并非個案。在建筑行業整體回落、基礎建設放緩的當下,即便是央企平臺,也無法避免“項目少、人浮于事”的困局。而這背后的真實情況,遠比外界想象的要復雜得多。
?
被裁員逼出來的高壓工作模式,導致項目現場“人力縮水”,原本兩人干的活,如今只留一人頂著干。這種“一崗多職”的現象已不是新聞。項目推行工資績效承包制,節省下來的人工成本成了“領導的獎金包”,而一線員工卻被壓得喘不過氣來。這不是優化,這是赤裸裸的“降本增效”邏輯的犧牲品。
曾在另一家中字頭單位工作的我對此深有體會。項目高峰期,一棟樓只配兩個土建責任工程師。領導一句“節省下的成本就是你們的獎金”,把所有人推向了燃盡式勞動的邊緣。結果呢?累得半死,獎金遙遙無期,換來的只有一句“繼續加油”。
?
如果你也是央企系統出身,一定經歷過這些:簡陋嘈雜的板房集裝箱辦公區、永遠高油高鹽的工地食堂、永無止境的加班文化、動輒要走流程打報告的扯皮文化,以及應酬中你無法逃避的“酒桌+KTV+洗腳”組合拳。更別提在福利被一點點削減、工資被一拖再拖、工會會費依然雷打不動地從你工資中扣除時,那種身處泥潭卻無法掙脫的感覺。
?
當我們在夜里輾轉反側,打開招聘軟件一遍又一遍地刷新崗位信息、試圖尋找出路時,我們其實都在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還能留在這個行業多久?但天亮后,依然戴上安全帽,走向工地,繼續處理一天的拉鋸和瑣碎——因為這是我們目前唯一能抓住的現實。
?
其實,焦慮從不是因為吃不了苦,而是努力看不見希望,是拼命工作卻可能下一秒被“優化”,是身處“穩定系統”卻常常感受到不安與被替代。這種不確定性,是央企工地人最真實的心理狀態。
?
寫下這些,不是抱怨,而是想告訴那些正在八局、正在工地一線拼搏的兄弟姐妹們:你并不孤單。裁員的陰影雖然籠罩著我們,但也要相信,山重水復之后,終有柳暗花明。每一個正在經歷“局部風暴”的你,都值得被理解與鼓勵。
?
請你相信一句老話:車到山前必有路。工地的生活雖苦,但苦盡終有甘來。愿你我在焦慮中不迷失方向,在選擇中找到歸宿,在艱難中守住尊嚴。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