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園林,這個聽起來充滿詩意與自然氣息的專業,吸引了無數學子投身其中,他們懷抱理想,希望能在城市與自然之間建構和諧的空間。然而進入職場后,大多數人卻不得不面對現實的冰冷一面——就業困難、薪資低迷、職業路徑模糊,這些問題幾乎成了行業的“通病”,也使得無數人陷入迷茫與掙扎。
?
從表面看,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城市綠化、鄉村振興等領域的政策支持似乎為風景園林行業提供了大量機會,城市綠化率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改善目標持續推進。然而在這些利好消息背后,隱藏的卻是預算不斷縮水、設計成本被極度壓縮、項目回款周期拖延等現實難題。地產行業的大幅退潮直接沖擊了景觀崗位的需求和待遇,不少房企將景觀設計作為節流首選,有些項目的景觀預算甚至被砍至原先的60%。在這樣的背景下,設計師不得不在極低的造價標準下,完成“看上去很高級”的效果圖,漸漸淪為只會調濾鏡、調材質的“圖紙魔術師”。
?
設計院曾是風景園林畢業生主要的去處之一,但其工作環境卻遠非外界想象的“穩定體面”。現實中,設計師不僅要面對高強度加班和超負荷工作壓力,薪資水平卻多年停滯不前。某省級設計院工作的景觀設計師表示,自己在行業深耕11年,月薪卻始終徘徊在3700元左右,加班到凌晨成為日常,甚至在項目投標階段需連續熬夜好幾周。內部結構森嚴、崗位晉升緩慢,加之頻繁裁員和優化人員架構的現象,使得很多從業者在35歲之前便感受到職業危機的壓迫。一些員工坦言,在這里,“資歷越深,性價比越低”,再努力也難以改變待遇微薄的現實。
?
地產景觀崗位的現狀同樣令人唏噓。房企景觀工程師需長時間駐扎項目地,在設計、施工、甲方之間不斷奔波。工作強度大、節奏快、休息少成了常態,部分從業者三個月無休的工作記錄并不罕見。令人心寒的是,即便完成任務,項目獎金也低得可憐,有人拿到的“趕工獎”僅3000元,而整個項目的工程款卻被拖欠高達800萬元。這種“不計成本地燃燒個人時間與精力”的職場模式,極易導致從業者在30歲前就出現嚴重的職業倦怠與健康透支。
?
一些設計公司轉而投身鄉村文旅項目,希望借鄉村振興東風破局,但結果卻大多事與愿違。縣域政府項目中,專業與行政審美的沖突尤為明顯,不少精心策劃的方案往往因為“不夠接地氣”被一票否決。有設計公司花費半年做出的鄉村旅游整體規劃,僅因“領導覺得不夠土味”而被徹底推翻,最后呈現的版本不僅內容全變,預算反而上漲了三倍。在這樣一個專業話語權微弱、設計價值被忽視的環境中,不少設計師選擇退出鄉村項目領域。
?
導致風景園林行業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還在于創新能力的缺失與技術更新的滯后。目前,行業內設計方案千篇一律,無論城市公園、社區景觀還是商業廣場,往往都擺脫不了“草坪+喬木+步道+雕塑”的基本模板。缺乏文化深度與場地特色的景觀設計,不僅無法滿足民眾日益多元的審美訴求,也難以在市場中形成競爭優勢。此外,在科技應用方面,行業整體依賴傳統設計手法,多數公司仍以手繪草圖與二維CAD圖為主,缺乏對BIM、三維建模、VR技術的深入掌握。這不僅降低了設計效率,也削弱了客戶溝通中的說服力。
?
市場的無序競爭亦讓行業問題更加嚴重。風景園林設計行業門檻相對較低,導致大量小微企業蜂擁而入,它們為搶項目大打價格戰,惡性壓價成為常態。一些設計公司甚至為中標不惜報出低于成本的價格,事后通過偷工減料、重復利用模板設計等方式節約成本。長期的低價競爭使得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不僅拉低了整體服務質量,也壓制了原創與技術投入。更糟糕的是,不少小公司直接抄襲他人作品,稍作修改便用于投標與交稿,導致原創設計師的權益遭到嚴重侵害,也使行業創意力持續下滑。
?
從業者普遍認知到,這是一個“吃青春飯”的行業。年齡的增長往往意味著被邊緣化,如果30歲前未進入管理層,就極有可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一些資深設計師直言:“這個行業不值得養老,到了某個年齡,沒人再看你的圖紙,只會看你的工齡和薪資是否匹配。”在這樣的環境下,只有不斷提升個人能力、擴大專業邊界,才有可能延長職業壽命。擁有從前期策劃到施工管理的全鏈條能力,才算是真正具備競爭力,而不只是軟件操作熟練或方案畫得好看就足夠。
?
不少轉行者的故事也為年輕設計師敲響了警鐘。有的景觀人選擇轉向文旅運營、鄉建策劃,甚至徹底脫離設計行業,進入短視頻、電商、新媒體等領域。他們普遍表示,脫離日復一日“爆肝趕圖”的生活后,才真正擁有時間思考人生、陪伴家人、過上正常生活。行業寒冬中,靠加班取暖已不現實,主動謀變、擁抱多元發展路徑,或許才是更有前景的選擇。
?
風景園林行業的問題,不在于專業本身,而在于整個市場結構與發展機制的失衡。設計師若希望在這片土地上扎根生長,需要的不只是熱愛自然的初心,更需要清醒認知和強大執行力。面對現實的打擊,是繼續在圍城中掙扎,還是親手拆掉自己建起的幻想,轉向一個更可持續的未來?這已不再是理想與現實的抉擇,而是生存與成長的必須。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