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房地產行業傳來一系列債務重組通過的消息,似乎在沉寂許久的市場中掀起了“信用修復潮”。龍光集團近日發布公告稱,其全資附屬公司深圳市龍光控股有限公司已完成21筆公司債券及資產支持證券的重組投票,涉及本金余額合計219.6億元,方案全數獲得投資人通過。而就在不久前,另一家出險房企時代中國也宣布,其境外債務重組方案獲得90.08%的債權人投票同意,正在向高等法院申請批準。除此之外,融創、富力、中梁、佳兆業、奧園、金輪天地、遠洋、綠地、禹洲、協信遠創等知名房企,也先后宣布債務重組方案獲得通過。據中指研究院統計,至少已有14家房企完成債務重組或破產重整審批,這還不包括尚未公開披露的企業。這些消息表明,房地產行業從“持續爆雷”開始逐步邁入“系統性解壓”階段,雖然遠未走出低谷,但也終于聽到了債務“雪融”的信號。
?
以龍光集團為例,其債務重組的節奏可謂迅速。早在2023年,龍光就曾進行債務延期操作,但當時更多是“時間換空間”。而今年6月公布的方案,以及7月初正式通過的版本,已經不再是單純延期,而是進入“削債重組”的階段。這輪重組不僅對本金進行了調整,還設計了多種兌付方式,涵蓋本金折扣、延遲清償、資產置換,甚至部分轉為股份等手段。換言之,龍光主動拿出所有能談的籌碼,只為盡快達成債務的再壓縮。從債務端看,這是由“緩期求生”向“實質性壓降”演化的典型案例,也釋放出一個信號:出險房企若要存續,必須主動清理債務,快速輕裝上陣。
?
這14家完成重組的房企,幾乎覆蓋了過去三年內所有“重災區”代表企業。從體量上看,既包括融創、綠地、富力這樣的大型房企,也包括奧園、禹洲、時代中國、中梁等以往在資本市場頗有影響的民企代表。它們雖多已深陷債務危機多年,但始終未徹底“躺平”,而是在各類政策信號和債權人壓力中逐漸達成共識。推動這些重組方案快速通過的背后,一方面是債務長期壓頂,市場已經沒有耐心無限等待;另一方面則是監管與政策環境釋放出的“市場化出清”支持信號,鼓勵企業主動修復信用、清算存量風險,并在資源、項目、資產等層面給予“扶一把”。財政部、發改委、證監會等多個部門近期均有相關表態,強調支持房企依法依規與債權人協商處理債務問題。而在實際執行中,地方政府作為屬地協調者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協調資源盤活、引入國資平臺、推進資產交易、調動紓困資金等,都是推動房企重組成功的重要力量。
?
但需要明確的是,完成債務重組,并不等于房企“復活”。當前多數房企即使成功完成重組,依然處在“ICU觀察室”狀態。它們普遍存在幾個共性難題:首先是再融資能力極弱,重組后的企業信譽尚未修復,很難重新獲取銀行授信或公開融資;其次是存量項目大多停工或進度緩慢,難以快速變現回籠現金;再者,品牌受損嚴重,購房者信心不足,銷售依然疲軟,多數企業依賴政府保交樓項目維持現金流。此外,多數出險企業的戰略方向依然模糊,既沒有徹底放棄傳統住宅開發模式,也未明確轉型方向,例如是否以代建、資產運營為主,仍在觀望。可以說,“重組”只是一個必要但不充分的“第一步”,真正的“康復”還需看能否持續穩定經營、提升銷售和融資能力、重建市場信任。
?
從行業層面看,華泰證券在近期報告中指出,房地產企業的“信用風險正在收斂”。2025年下半年,房企公開市場到期債務總規模明顯下降,而在此之前爆發的系統性流動性危機也得到一定遏制。雖然一線城市銷售尚未恢復到高峰期,但從去化率、成交周期、回款效率等數據看,部分城市的市場正在邊際修復。這意味著房地產行業的“最壞階段”可能已經過去,行業正從“加速下滑”轉向“低位徘徊、風險壓縮”的階段。特別是納入“白名單”的房企優質項目,正逐步獲得金融機構支持,進而帶動局部復工和交付節奏。但這種復蘇依然非常脆弱,且明顯呈現結構性分化趨勢——越是有資源、有背景、有資產的房企越有可能獲得扶持,而中小民營企業則更多依賴“司法重整+資產出清”的組合拳快速止損。
?
可以預見,2025年將是房地產行業重組出清的高峰期。頭部房企走“系統性削債+資產證券化”路徑,爭取逐步恢復信用;中小房企則以“局部止血+快速變現”方式退出市場。行業從“全面危機”轉入“局部修復”,風險未除,信心尚未重建,但也不再是2022年那樣的集體雪崩狀態。
?
債務重組潮確實為行業打破了冰封的沉默,帶來了信用系統的首次緩釋,更多房企有機會借此“停血止損”。但重組只是開始,能否通過戰略重構、產品創新和治理優化實現真正復蘇,仍需觀察。而對于市場和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波重組不僅是對房企的考驗,更是對行業治理能力的系統檢驗。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