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管理工作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尤其是在項目密集、工期緊張的建筑設計行業,團隊協作與進度管理往往決定了一個項目的成敗。然而,現實卻是:不少管理者明明已經全力以赴,員工卻依然動力不足、效率低下,最終讓主管身心俱疲,甚至一度懷疑人生。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家建筑設計公司項目經理的真實故事,他的經歷或許正好能為身陷管理困局的你提供一個轉機。
?
李程是一家中型建筑設計公司的項目經理,帶著一個12人的設計團隊,負責一項大型城市綜合體的設計案。這是公司今年的重點項目,工期緊、要求高,客戶也十分看重。
起初,一切都進展順利。團隊成員各司其職,配合默契。但進入第三個月后,問題開始浮現:設計進度逐漸落后,原定的里程碑頻頻延誤,團隊成員的積極性也明顯下降。每天早上走進辦公室,李程總能看到幾位同事邊喝咖啡邊刷手機,討論會議時頻頻走神,氣氛明顯低迷。
李程并非沒有試圖扭轉局面。他多次召開會議強調項目重要性,也一再提醒各階段的Deadline。但效果甚微,甚至有員工在私下調侃:“又來催了,項目一哥上線。”
?
問題最嚴重的一次,是設計圖紙出現重大錯誤,客戶要求立即修改。李程緊急聯系團隊成員,卻無人及時響應。最后他只能親自通宵修改圖紙,第二天仍要照常出席客戶會議。
不僅如此,團隊中經驗最豐富的高級建筑師老鄭,最近頻繁請假,說是家里有事。其他人見狀,也開始“有樣學樣”。李程感到自己像是在拖著一臺熄火的車前行,越努力,越痛苦。
每天加班到深夜,周末還得整理項目報告,他甚至一度懷疑:“難道這個團隊只能靠我硬撐下去?”
?
在一次與公司人力資源經理的深談后,李程開始反思問題根源。冷靜下來后,他總結出了自己陷入的三大管理誤區:
?
1. 過度控制,一手包辦
李程追求完美,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就是親自上陣、修補漏洞。員工提交的方案不夠好,他干脆自己改;計劃落后,他加班補上進度。久而久之,團隊習慣了“等李經理收尾”,責任感與主觀能動性逐漸喪失。
?
2. 救火式管理,壓縮成長空間
每當問題出現,李程總是第一時間出面解決,結果反而讓員工失去了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團隊逐漸養成依賴思維,“反正出事有經理兜底”,主動性越來越低。
?
3. 高壓溝通,缺乏共情
李程習慣用“這必須今天交”、“客戶在等了,快點”這種語言指令員工,很少詢問他們的困難和想法。長期以來,團隊成員對他的指令產生了本能抗拒,情緒也逐漸累積。
?
意識到問題后,李程決定痛下決心調整管理方式。他做了以下幾件事:
?
? 逐一溝通,建立信任
他主動找每位員工進行一對一溝通,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和困境。老鄭坦白說,家里老人身體狀況堪憂,自己確實心力交瘁。年輕員工則表示對項目方向不夠明確,常常感到無所適從。
?
? 合理授權,打破“事必躬親”
李程學會了“放手”。不再對每個細節事無巨細,而是將任務根據每個人的專長合理分配。例如讓擅長3D建模的小楊負責渲染優化,讓溝通能力強的小周擔任客戶聯絡窗口。這種信任讓員工重新找回了責任感。
?
? 優化會議與協作流程
會議不再是枯燥的任務分派,而是鼓勵大家提出疑問、共享思路。他甚至安排每月一次非正式的“設計分享會”,大家輪流講講設計靈感、工作趣事,增強團隊凝聚力。
?
幾個月后,李程明顯感受到變化:團隊氣氛逐漸活躍,成員之間溝通順暢,工作節奏也越來越有條理。
在最新一輪的圖紙提交中,團隊不僅提前完成,質量也得到客戶高度認可。曾經冷漠的小王,主動提出了幾個關于空間布局的新構想,還獲得客戶采納。老鄭也表示,希望在接下來的項目中繼續擔任技術指導角色。
最令李程驚喜的是,他的加班時間減少了,生活重新找回平衡。現在的他可以放心把項目交給團隊處理,自己專注于整體策略與客戶溝通。那種“一個人扛全場”的焦慮感,終于煙消云散。
?
李程的經歷說明:真正有效的管理,并不是拼命付出,而是激發他人潛力。
在管理上,“放手”并不等于“放任”。合理授權、共情溝通、制度優化,反而能讓整個團隊更有戰斗力。在建筑設計這種高協作密集型行業,光靠一兩個強者沖鋒陷陣是走不遠的,唯有打造穩定、高效、互信的團隊,才是真正的勝利。
所以,當你下次再對員工的“不配合”感到無力時,不妨先問問自己:
是不是把太多事情攬在身上,反而剝奪了他們成長的機會?
是不是你的溝通方式,讓團隊覺得只是被命令而不是被理解?
?
在快節奏、高要求的職場中,主管很容易陷入“自己干才最快”的陷阱。但別忘了,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不是用自己的能力去彌補團隊的不足,而是打造一個能自主運轉、相互支持的團隊系統。
領導的最高境界,是讓自己變得“不那么重要”——因為你的團隊已經足夠強大,能夠獨立面對挑戰。而你,只需站在背后,給予方向、支持和信任。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