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理行業人員作為建筑項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監理人員應該知道什么是正確的,還有什么是錯誤,今天的小編就監理人員應該知道的監理錯誤進行說明
一、錯誤地認為查看設計圖紙的工作與監理沒什么關系。
在施工準備階段中,建設單位將工程設計圖紙提交給監理和施工單位,通過預先查閱設計文件,熟悉工程內容,以便在設計交底會議時提出意見和建議,這不僅是國家《監理規范》的要求,而且也是能取得日后監理工作的主動和順利履行監理合同而設立的必要程序。
其二,錯誤地認為調查設計機構認可,發生質量問題與監理無關。
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基礎檢查槽部分不符合規定要求,調查設計部門已經確認。此時,監理人員不得盲目同意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必須以現場監理機構的名義向施工部門發出監理通知書,與調查設計部門取得聯系,處理基礎后進入下一道工序。
其三,監理人員誤以為只有老板聽。
所有者提出建筑物的分隔、加層、結構尺寸、建筑材料等設計變更,必須通過設計部門的書面認可,監理人員必須在所有者和設計部門之間進行交流。變更設計必須有設計部門的修改文件和施工圖紙,監理人員必須根據相關認可的變更文件監督施工,不能只按業主單方面的意見行動。
其四,誤以為自己不是資料員,就不必重視收集與工程實體相關的監理資料。
監理資料與工程實體質量密切相關。例如,施工人員的專業監視證是表現施工作業人員技能的材料必須先檢查,然后再使用。在《監理規范》的專業監理工程師職責中就有“負責監理資料的收集.匯總及整理”的規定。監理資料是反映監理服務工作的實際業績,所以凡參與某項目監理的所有人員,在各自的崗位上都應予注意監理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其五.誤認為對某項目監理制訂了規劃.細則和各種計劃等,以后就只要照此行事。
建設項目有著施工周期長,受外界變更因素多的特點,各種變化的發生是難免的.是絕對的,如設計圖紙的修改;施工進度計劃的變更;施工計量儀器校準的限定期等,所以監理人員要注意工程情況的變化,隨之作出相應的監理調整措施,也就是必須建立動態管理的思想準備和實際應對,決不能以固定不變的模式進行監理。
其六.誤認為對于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只需口頭通知即可。
在施工過程中,如果各控制目標有偏差,監理人員不能只使用口頭通知相關人員,而是使用工作聯系或監理工程師通知書來寫文字記錄。這樣,不僅可以檢查監理工作是否盡責,而且可以作為必要時追究責任的書面證明書,防止發生口頭沒有根據。
其七、誤認為施工項目出現質量缺陷時,監理人員即使為此發出通知書,也盡了責任。
監理人員向施工人員發出通知書,只是盡責的表現,但不能完全盡責。發出書面通知書只是要求解決或糾正問題的第一步,也可以說只是一種手段。發出通知書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發現的問題,例如不合格的工序和行為,發出通知書后,必須有相應的跟蹤,在對方進行整改后再進行復查才能完全履行責任。
其八、誤認為質量監理與安全監理關系不大,因此存在忽略安全監理的現狀。
從施工實踐中可以看出,施工質量的保證取決于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而施工方案是施工技術與安全措施相結合的產物,因此監理工作中的質量監控也必須與施工安全檢查相結合,兩者不能脫節。想象一下,模板工程設計不穩定的混凝土模板工程的結果是混凝土澆筑不平的質量事故,嚴重的模板倒塌會導致人身安全事故。自國務院《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公布后,監理機構對建設工程實施安全監理應視為執行國家法規和強制責任。
其九,監理人員誤認為是作為施工單位的質量人員、施工人員、安全人員。
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工程監理的性質是接受建設部門的委托,對工程建設實施專業化監督管理,監理人員的基本責任在國家《監理規范》中已經規定,但目前在實際監理中,仍有旁邊的車站、安全、質量等監理工作中,一些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對監理擴大工作范圍的過度要求,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會上和一些主管職能部門對工程監理的性質定位沒有一致認識
歸根結底,必須進一步理解監理這個詞
監者———監督.監管.監視等等,不是直接參與者;
理者———疏理.管理.佐理等等,分明是協助者。
監理的核心即控制.管理.協調。在很多文章里都有描述,只要理解了,應該知道監理該如何工作。
存在以上幾種錯誤認識的原因:
1.建設項目發展過快,需要大量監理人員,人才供不應求,結果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2.學習不足,文化.技術水平低,知識更新跟不上,水平不高。
3.訓練低不高,監理人員上崗訓練.訓練要求的文化.技術條件不低,但滿足條件的人很少。
4.員工收入低,工作條件差,難以吸收中高端或全面成熟的人才。
5.監理行業的市場定位不確定,監理機構沒有權威,語言不順利,難以行動。施工單位只注重建筑建材質檢行政部門,忽視監理的作用,建筑單位認為監理的作用不足
拼命降低匯率。
6.監理機構執行資格管理缺乏有效措施。監理機構的管理水平.團隊素質差異很大,導致監理行業的無序競爭和惡意壓迫價格。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