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次跨部門方案評審會上,資深人力資源經理王琳正在說明新上線的績效激勵制度。正講到關鍵點時,對面負責某重點項目的建筑設計總監冷不丁地插話:“你們HR就會搞這些沒人看得懂的制度,做出來有什么用?到底是在幫人還是添麻煩?”
會議室一瞬間氣氛凝固。王琳停頓兩秒,平靜回應:“我能理解您可能覺得制度有些復雜。但請問,您剛才的評論,是對我個人,還是對這套制度本身有疑問?”
這句話不是為了反擊,而是把語境拉回了制度討論本身,同時也清楚地劃出一條界限——HR不是你發泄情緒的出口,更不是可以隨意貶低的對象。
?
建筑設計屬于項目驅動型行業,HR常常被認為是“后臺人員”,做的是制度、流程、合同和考勤,離“方案”和“設計”太遠。尤其在大型事務所、設計院或施工圖公司里,項目進度緊張,交付壓力大,一些主管認為只要能交圖、拿成果,流程和制度都是次要的。
然而HR的本職工作,恰恰是為了避免人事風險、優化組織資源、守住法律底線。可惜的是,當HR介入項目用人、績效評定、調崗或員工離職等核心事務時,就容易被一些主管用情緒化語句打壓,比如“你懂什么設計”“你又不懂現場”“你們HR能解決問題嗎?”
這些看似無心的否定,其實已經構成了對HR職業尊重的破壞。如果HR選擇沉默、選擇忍氣吞聲,就會傳遞出一個錯誤信號:HR是可以被輕視、被打斷、被忽略的。這不僅傷害了專業尊嚴,更會動搖制度的權威。
?
在這種場合下,語言的作用不是對抗,而是“重新定義對話空間”。很多HR把回應誤解為“爭辯”或“沖突”,其實不然。真正專業的回應,是為了:
? 澄清角色邊界;
? 把話題拉回事實本身;
? 提醒對方注意語氣和立場。
比如主管說:“我這邊團隊情況我最清楚了,你們HR就別插手了。”
你可以這樣說:“您確實最了解團隊,但我們HR的職責是從全局協助您識別潛在人力風險,我們站在的是同一邊。”
這句話看似平和,其實是在重申角色價值、維護合作基礎。
?
下面是12句適用于建筑設計行業HR的經典回應語。每一句都不是“懟回去”,而是有策略、有邏輯的“職場語言武器”:
“我理解你現在有很大壓力,但這樣的說話方式讓我感到被不尊重。”
→ 不指責人,而表達自己的感受,劃出尊重底線。
“我還沒說完,我希望讓您全面了解制度背后的邏輯,這對后續項目推進是有影響的。”
→ 拿回發言權,防止被頻繁打斷。
“您剛提到‘HR不懂項目實操’,我想確認一下,您是對內容有異議,還是對我個人有質疑?”
→ 引導對方把情緒和內容區分開。
“現在這種溝通方式可能讓我們很難推進討論,我建議我們先暫停一下,冷靜一下再說。”
→ 不迎戰,也不忍讓,果斷控制場面。
“我一直很尊重各專業部門的專業性,也希望我們HR的制度設計能得到同等的專業對待。”
→ 重申HR角色定位,不接受被貶低。
“我建議我們聚焦在人崗匹配怎么最優,而不是批評某個人。”
→ 拒絕主管借制度問題公開貶低員工或轉移矛盾。
“這句話可能讓團隊現場氛圍變得緊張,我們能否聚焦制度改進而不是情緒回應?”
→ 點出問題而不攻擊對方,引導回建設性對話。
“我在這次會議中的職責,是從組織風險的角度參與討論,也請尊重這個角色的必要性。”
→ 不卑不亢地闡明HR存在的意義。
“如果溝通持續以這種語氣進行,我們很難產生有效結論。”
→ 明確提出“換種說法”的必要性。
“我理解您的顧慮,我們可以一起研究解決方案,而不是互相指責。”
→ 切斷情緒攻防,轉向共同目標。
“HR制度不是限制項目自由,而是幫大家減少管理成本和法律風險。”
→ 重新詮釋HR工作的“保護作用”。
“即使我們立場不同,但我相信在尊重的前提下,我們能找到共同的推進方式。”
→ 以對話為核心,鎖定“尊重”這一基本前提。
?
真正厲害的HR不是靠“受得住氣”,而是靠“說得出話”。在項目沖突、調薪談判、裁員輔導、團隊調整等復雜場合中,HR要像一位“組織語言師”,用清晰、專業、有分寸的表達,穩定局面,引導方向。
如果一個HR面對情緒攻擊選擇退讓,長期下來,這家設計公司對HR的認知就會變成“沒存在感、只走流程、不敢說話”——這樣的人再怎么努力,也難以贏得組織信任。
?
HR的尊嚴,是組織健康的起點
建筑設計公司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組織,制度不是用來約束人才的,而是用來保護和激發人才的。如果連制定制度、維護秩序的HR都可以被輕視、被否定,那其他崗位的專業性也會遭到侵蝕。
一個專業、堅定、善于表達的HR,不僅能守住組織的底線,更能提升整個企業的協作效率和文化水位。
請記住:軟弱的HR,養不出強壯的組織;缺乏尊重的企業,也留不住真正的人才。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