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就業市場正在呈現出一種“怪現象”:一邊是大量失業者焦急地尋找工作機會,一邊是眾多企業,尤其是建筑行業的企業,在四處高薪招人卻依舊“招工難”。為什么失業的人越來越多,而企業又招不到人?看似矛盾,其實背后隱藏著結構性錯配、勞資思維脫節和行業轉型中的深層問題。
?
在某建筑類招聘軟件上,筆者看到一則招聘信息:某高校招聘大學助教,月薪區間4000-6000元,但崗位要求密密麻麻,不僅要求全日制本科、文字功底、行業經驗、英語六級以上,還注明“有海外留學經驗者優先”。這個要求幾乎接近企業招聘中級管理崗的標準,卻僅提供一份普通崗位的薪酬。這種“高要求、低回報”的招聘,揭示了當前就業市場中極具代表性的現象: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要求在不斷提高,但提供的待遇卻沒有相應提升,甚至在縮水。
?
不可否認,學歷確實在“貶值”,但更準確地說,是學歷不再是高薪的“敲門磚”了。今天,不少研究生在建筑企業中也只能拿到五六千的工資。反觀企業,也有大量崗位長期掛在平臺上無人問津,即使人事部門提高薪資,鼓勵員工內推,仍然難以招到真正合適的人。這并不是單純的“人不行”或“崗位不好”,而是供需之間出現了根本錯位。
?
我曾在寧波一家地方建筑國企工作,崗位穩定,待遇也不算差,到手工資每月4000元左右。但公司內部結構復雜,老員工多、關系網密集、講究“輩分文化”,形式主義盛行。工作本身并不辛苦,卻充滿瑣碎和官僚流程,比如寫感想、周總結,甚至PPT的字體都要字斟句酌,稍有不當還可能被退回重寫。真正讓我離職的,不是工作量,而是這些“耗神不產出”的流程讓我深感消耗。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工作環境與待遇嚴重不匹配,難以留住真正想靠實力立足的年輕人。
?
有些崗位高頻率地出現在招聘軟件上,其實并不完全是因為“崗位太好”而需要大量補充,而是因為員工頻繁離職、流動性極大,導致人事部門不得不持續“補血”。而員工的頻繁離開,往往源于幾點:對崗位不滿意、公司文化不認同、人際關系難以融入,或者最直接的——薪資回報遠低于心理預期。
?
筆者目前所在的建筑單位,同樣長期在招聘。人事每月都在招人,甚至推出“推薦入職獎勵”,希望內部員工推薦朋友來。但即便如此,入職率依舊低、穩定性也差。新員工可能在試用期三個月內就辭職了。用人單位提高工資看似誠意十足,但企業文化與管理方式若沒有改變,員工依舊會選擇離開。
?
對比過去的工作經歷,如今企業的招聘與用人邏輯確實變了。十多年前,進入一家建筑公司往往意味著穩定:招聘流程正規,錄用后有系統培訓、分配崗位、明確成長路徑。即便不適崗,也有換崗機會,而不是動輒辭退。那時,企業對員工負責,員工也更愿意對公司投入與忠誠。
?
而現在,越來越多企業對員工的態度變得功利化,不再提供系統成長路徑,不重視歸屬感打造,只關心能否立刻產出效益。員工自然也會“用腳投票”。很多中小建筑企業甚至連按時發工資都成問題,員工權益得不到保障,試問這種情況下誰還愿意留下來?
?
同時,年輕一代對工作的期待已發生根本變化。80后進入職場時,講究的是服從安排、穩定發展,而如今的00后更看重工作是否讓自己舒服、有意義、有成長。如果不喜歡、不認可就果斷離職,反而更主動、更自洽。
?
更大的背景是,很多建筑企業還在延續老一套管理模式,比如上下級壓制式溝通、重流程輕實效、唯KPI論英雄,這與年輕人追求自由、尊重和平等的理念格格不入。在這樣的價值沖突下,招聘難也就不奇怪了。
?
另一方面,自媒體、自由職業和線上項目逐漸興起,不少年輕人選擇不進企業。尤其是在經歷了幾年經濟波動后,那些沒有房貸壓力、生活成本低的人,選擇自由職業反而活得更輕松。而那些曾努力買房、拼事業的人,卻在房價下跌后背負沉重債務,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這也讓人開始質疑:“努力真的有用嗎?”
?
歸根結底,失業者找不到工作,企業招不到人,其實是結構性錯配與思維代差并存的結果:
1)教育體系培養出的建筑人才與當前產業轉型后的崗位需求脫節;
2)企業仍然用老辦法管理員工,但面對的是一群“全新思維”的年輕人;
3)求職者希望找到能成長、有歸屬感的崗位,而企業更傾向于“立刻能干活”的短期用工;
4)年輕人對生活質量和工作的意義要求提高,不愿再為了一份穩定犧牲全部精力。
?
未來的建筑企業要想真正解決“用工難”,不能只靠加工資,而要從文化、制度、信任、成長機制等方面重新構建與員工的關系。只有當企業真正尊重人、理解人、培養人,員工才愿意留下來。而對求職者而言,也要盡可能提升自身的硬實力與匹配度,理性判斷,不盲目跟風。
?
結構性錯配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會一夜解決。但唯有彼此真正走近,才有破解困局的可能。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