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摸爬滾打了十幾年,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會干活”的人。尤其是在建筑行業(yè)這種結果導向、節(jié)奏緊湊的領域,誰的項目交付準、成本控得緊、工地問題少,誰就是老板的心頭好。過去在代理公司負責對接施工單位和政府窗口,我?guī)н^的團隊,項目交付總是跑在前面,驗收成功率幾乎百分百,員工流動率也是集團里最低的幾組之一。我引以為傲地認為,自己深諳職場之道,堪稱典范。
?
直到那次與外國總部高層的見面會,我才意識到:自己連“上班”真正的意義都沒搞明白。
?
那次總部全球總裁巡回走訪亞洲,特別安排了一站來我們中國分公司。為了體現“重視”,公司提前一個月就開始布置現場,從展板到模型、從施工記錄到客戶反饋,全都整理得整整齊齊。高層見面會是其中一環(huán),地點設在新交付的項目展示區(qū),公司安排了我和另外兩個同事,在Q&A環(huán)節(jié)負責“提問”,以活躍氣氛、增進互動。
?
接到任務后,我如臨大敵,反復思考怎么在總裁面前展現專業(yè)和格局。我琢磨了兩個晚上,準備的問題涵蓋從綠色建筑的本地實踐,到政策導向下對施工進度的調整策略,每個問題都自認為有深度、有價值、有邏輯。結果,會議前一天彩排,部門總經理看完我們的提問后,眉頭緊鎖,一句話把我打回原形——“這些問題統(tǒng)統(tǒng)不行。”
?
理由很簡單,也讓我猝不及防。他說,總裁不了解中國具體政策,也不清楚本地建筑項目的微觀執(zhí)行層面,貿然提這些問題,要么他答不上來,要么只能泛泛而談,場面一旦尷尬,影響可不是我們部門的問題。他還補了一句:“讓你問問題,不是為了讓你‘問出成績’,更不是為了讓你當眾‘考倒’他,而是通過提問,讓他‘被取悅’?!?/span>
?
原來這才是提問的真正意義——不是表達自己有多懂,而是讓高層有臺階、有光環(huán),能自然地談他想講的東西,最好還能借著你的問題,把企業(yè)愿景、組織戰(zhàn)略、環(huán)保理念這類宏觀話題闡述一番。
?
后來,總經理親自幫我們改了問題。他把我原本關于“BIM在本地施工中的具體難點”換成了:“我們注意到您在多個場合提到數字化轉型,請問您如何看待未來五年建筑行業(yè)與數字化技術的融合?”從員工角度來看,問題似乎在探尋未來發(fā)展,但實際上,它只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投球,給總裁一個揮棒亮相的機會。
?
我當時內心無比不甘,甚至有點羞憤。我一直以為,只要能把項目干好,控制好成本、規(guī)避好風險、把控好工期,那就是職場贏家。但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即使你能用100塊錢干出200塊錢的效果,也不代表你真正懂得“上班”。
?
因為在職場,并不是每一個場合都要拼能力,有時候,拼的是“角色意識”。尤其在建筑公司這樣的組織結構中,你在項目部、在施工現場可以是解決問題的專家,但站到公司整體戰(zhàn)略的視角上,面對高層,你的角色早就變了——你不再是那個提出問題的人,而是要成為幫高層“講好故事”的人。
?
那次之后,我對“上班”這件事有了徹底的重構。我明白了,每一場溝通都有它的目的,每一個崗位都有它該扮演的“戲份”,而真正“會干活”的人,不是那個總想著展現自己多能干的,而是那個能在不同場景下準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完成組織需要的“演出”的人。
?
你問我還會不會因為這樣的“表演”感到不舒服?答案是:剛開始會。但后來我明白了,在建筑行業(yè)這樣的大型組織里,懂得配合、善于讓他人閃光,本身也是一種能力,甚至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高階能力。
?
很多年過去了,我早已從那場見面會的角色中退下,但那句總經理的提醒依然在我腦中回響:“我叫你問問題,不是真的要你問問題。”這句話讓我明白,所謂職場,不止是干活,更是一場關于理解、配合和策略的修行。
【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
掃一掃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眾號